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

〈完美生活的練習〉- 生活指導的書是否真的讓我們過得更好?


生活一團糟,但生活指導的書是否真的讓我們變得更好?



我把網誌取名「生活實驗室」,一開始是希望藉由一些小變化,讓生活朝向自己期待的方向。試著把心中所想的事情記錄下來,是我給自己的第一個功課。

也許是因為對現在生活有諸多不滿,我閱讀了很多生活指導的書,其中最經典的一本大概是《與成功有約》,這本書概觀地給了從個人到群體生活的指導,像是做基礎建設吧,教我們以終為始,從操之在己的事情出發,不執著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。如果只論單一本書,《與成功有約》對我的影響最大。

《完美生活的練習》,則是從下往上,教導我們如何朝向理想的生活前進。首先,我們得承認,我們心裡想要變成的樣子通常離我們現在的樣子太遠。以「想要變成整潔的人」為例,達成目標需要同時完成太多項目,像是:按時洗衣服、摺衣服、倒垃圾、保持書面整潔、保持浴室整潔等。最常見的情況是,我們花了一個周末整頓房子到覺得滿意,然後一段時間後,也許從桌面累積的雜物開始,雜亂逐漸漫延,直到我們棄守,宣布整潔行動失敗。




§ 典型的失敗收場的新年新希望


以微行動取代傳統的「新年新希望」

本書建議,我們不應該嘗試一次到位的改變,以免陷入全有/全無的迴圈。我們應該把「變成整潔的人」拆解為一個個可能的微行動,並選擇一項微行動實行。微行動有幾個特點:

  1. 微行動給予明確、可達成的指示,並可以馬上判斷是否達成。我們較難衡量自己是不是足夠整潔,但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是否「每晚睡前把書桌淨空」、「每周一早上倒廚房垃圾」。
  2. 微行動立竿見影,我們可以馬上可以從中得到好處,形成正向的循環。微行動雖小,無法讓我們馬上變成「最終版本的自己」,我們還是仍在每次的微行動得到立即的好處,例如:每天回家面對乾淨的桌面。
  3. 微行動藉由明確的指示,減少過程中所需做的判斷,讓我們更容易養成習慣。自制與判斷消耗相同的「心智能量」,當我們把能量用在判斷,就會讓我們自制力下降。這說明了為什麼我們通常不會早上起床就下定決心要破戒,但在工作一整天回家後卻失守。因此,「每周一早上倒廚房垃圾」比「每周倒廚房垃圾」更好,因為後者會讓我們陷入「晚上再倒、明天再倒」的抉擇中,消耗我們的心智能量,不利習慣養成。

駕馭微行動

同時只安排一至兩各微行動,不要求快求多,使自己陷入典型的失敗中。一個每天的微行動,可能要連續一個月才能變成習慣,唯有形成習慣了,才能再安排新的微行動。一個每周一次的微行動,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形成習慣。不要覺得慢,因為每次微行動都已為我們帶來好處了,記得時時提示自己此習慣的好處。

試駕微行動,並反省是否可以藉著微調,讓微行動更容易成功。例如:早上慢跑是否比晚上慢跑好?把微行動和現有的習慣連結也是幫助我們成功的方法之一。

微行動是「底線」,不要輕易提升微行動的難度。微行動設定每周跑一次三公里,不代表我們不能跑五公里。但是,輕易的把底線提升至五公里,將造成壓力,增加失敗的可能性。


我的微行動

我從 16/10/25 開始決定了兩個微行動,到今天約兩周餘。

  • 整潔 → 每天晚上睡前淨空書桌
  • 健康 → 每周二晚上慢跑 30 分鐘

我想實驗一下,接受書籍的指導是否真的可以幫助我們過得更好。雖然目前這個網誌並沒有讀者,但也還算是公開的宣示吧。今年結束時,我會再回顧一下微行動是否讓我變成更整潔些、更健康些。

沒有留言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