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

與病毒共存的日子長得怎麼樣


我推測因為家用快篩的普及,用陽性率估計盛行率已沒有太大參考價值,因為快篩陽性的個案會浮現,但快篩陰性的個案數量並無法得知,導致真實的陽性率難以正確衡量。以下使用「每百萬人確診數 (ppm)」,來想像清零與共存的生活是什麼模樣。 

  • 台灣 (清零時期): 每天染疫人數約 0.1 - 1 ppm 間。
  • 台灣: 正要爆發的今天: 約 200 ppm

先不管高峰會到多少,這波疫情過後,所謂最後共存的生活是什麼光景呢?

  • 英國疫情:40 - 2600 ppm 間擺盪 (2021/4/17-2022/4/24)

先以解封在前面的英國為例,解封後有好幾波疫情,但在疫情的低谷,還有約 40 ppm 的確診比例。如果我們參考英國,台灣走向逐步開放、更鬆綁管制後,在非大流行期間,最好情況是每天 1000 人左右的數字。如果維持一些管制,可能會再好一點,但回不去清零時期是肯定的。

  • 美國: 40 - 2400 ppm (2021/4/17-2022/4/24)

接著是正走向解封的美國,數字和英國差不多。 就算是疫情最低的時候,也是約 40 ppm 的確診率。

  • 紐西蘭: 0.1 - 4000 ppm,目前下降中 (2021/4/17-2022/4/24)

紐西蘭之前沒有太大疫情,自然免疫的人少,這波高點到4000 ppm。但因為長者疫苗施打率很高,死亡人數非常低,後續要再觀察解封後低點大約在多少。但可以想像,如果不採取封城之類的限制,又沒有更好的疫苗,沒有什麼機制再回到疫情前的光景了。

所以,到了放下回到過去的執著後,現在的「緩著陸」,是什麼狀況呢?但考慮台灣和紐西蘭一樣缺少自然免疫的人,人口密度又高,第一波疫情達 4000 ppm (約每天94,000人) 可能是個不算非常悲觀的天花板。因為仍有疫情相關的限制措施,確診人數會被壓制,但會被壓在多少,就要看政策了。

如果說壓在約 1000 ppm 左右,每天約有2.35萬人確診,要達到陳時中推測約15%感染,大概需要 150 天,這個周期可能是其他國家的 1.5 到 2 倍。如果壓得更低一些,疫情過去的所花的時間就要更長,考驗人民防疫的耐心。從政策的角度,應該是要在醫療量能夠的前提,讓一波疫情更快過去。

但即使過去了,還是會有第二波、第三波,這是要認清的事實。當病毒已在社區,是回不去之前 0.1-1 ppm的時光的。

如果壓得更好,有沒有可能會停留約 500 ppm,每天 10,000 出頭的悶燒狀態?這樣疫情,大約等同解封的英國疫情日常,但是避免了大爆發,這也就避免了可能因為醫療資源不足導致的死亡。但壓致疫情,代表的是有限度的自由,到底其間的平衡點在哪,考慮的因素真的很多呀。


英國 7/19 後,每日確診率的發生次數 [2021-07-19 - 2022-04-24]。平均確診率每百萬人 876。

備註一下其他國家:

  • 南韓: 10-8000 ppm,目前下降中 (2021/4/17-2022/4/24)
  • 日本: 1 - 750 ppm (2021/4/17-2022/4/2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