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:讀一本書,最後請把書本闔上,用自己的話把書的內容說一遍。自己說出來的一定和書裡說的有出入,但這些出入才是真實的理解。
旅行似乎也是如此。出發前,免不了要讀上許多遊記;玩回來以後,走過的行程記憶猶新,寫下的記錄總能詳實周到,但總會覺得自己的紀錄是在重複別人的紀錄,留下過多的資訊,卻少了旅遊的氣氛。也許我們可以嘗試另外一種記錄的方式:讓時間模糊旅程的細節,把行程表闔上,讓自己發現留在心裡幾幅深刻的畫面。
金門是我爸爸的故鄉,在非常年幼時,曾全家去過幾次。我不確定那時候是不是還有燈火管制,但非常確定在伯父家抬頭看到我在台灣未曾看到過的滿天星星,那幅星空是我的腦海裡永恆的梵谷畫。記憶裡的另一個畫面是在海邊挖蛤蠣,嬸嬸把新鮮的蛤蠣快炒,那美妙的滋味是從小在都市成長的我少數的採集經驗,還吵著要挖一些帶回台灣。當時候到金門,通常是為了探親或是掃墓,並非以旅遊為目的。
再去金門就是讀研究所以後的事了。2012 年,有機會去廈門大學交流,我選擇從金門以小三通的方式抵達廈門。在回程時,正值冬至,是金門人傳統返鄉祭祖的日子,我父親帶著我來了一次記憶中儘有的父子旅行,還帶我去「吃頭」,即在宗祠內與宗親宴席,只有男人可以參加。叔公說,過去大家生活困苦,對輪到主辦吃頭的人負擔很大,女人不可參加的習慣或出於此,多少減少了主辦人的負擔。2016 年,堂哥揪團一起跑金門馬拉松,他們為了盡地主之誼,帶我走訪金門的大街小巷,讓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父親的故鄉。
食光
長大以後的這兩趟金門之旅,沒有再看到滿天的星星,但仍是一段讓人念念不忘的「食」光。說起金門食物的特色,一部分來自和台灣不同的自然環境吧。如堂哥說的,很多在台灣吃得到的食物,在金門也有,但都長得小小的。金門的花生比較小、金門的蚵仔比較小、金門的芋頭也比較小。但食物的味道似乎也濃縮在縮小的食材中,因此,金門的花生比較香、蚵仔比較鮮、芋頭也更有味道。抵達的第一天晚上,吃了當日現剖的蚵仔,後來吃了新鮮的蚵仔麵線、蚵嗲,都是回憶起來會想念的鮮甜滋味。
金門異於台灣的飲食文化也成為金門食物的特色。例如:金門油條的口感是 Q 的,而不像台灣通常炸的酥脆,因此得花上更多時間咀嚼,也多了點時間品嘗油條的麵香。金門的油條似乎是由幾家油條店生產後,再賣給其他店家作零售。
熬煮至不見米粒的廣東粥是金門早餐的選擇之一,我也依稀記得小時候來金門時就有早餐吃粥一事。賣粥的店裡通常也兼賣油條,鹹粥配上金門油條的麵香,是會想念的滋味。
時光
旅途的印象除了來自「食光」,也來自「時光」。那些時光洗練的建築,一部分是傳統的閩式建築,有著美麗的馬背、燕尾,在金門可以找到完整的傳統建築聚落。在海外經商有成的金門人,會使用較好的建材,像是大塊的石磚。這些人除了蓋傳統的閩式建築,或許因為海外所見所聞影響,也蓋洋樓。最特別的是有一些建築中西合璧,一半是閩式、另一半則是洋樓,同時有龍和天使出現在建築物中,是我覺得最特別的建築風格,絕對值得一遊。
除了這些樓房,晚近金門的戰地任務也留下許多軍事建築,像是連絡金城重要地標(如學校、銀行等)的民防坑道、向對岸做廣播的超大擴音器、八三夭等。隨著金門的戰地任務解除,這些軍事建築也有許多轉型成為觀光景點,讓一般民眾參觀。我老爸雖然沒有經過戰爭最火熱的年代,但也確實經過了金門全民皆兵的民防隊時代。戰爭其實並未離我們遠去太久,這些軍事景點除了最基本的觀光功能,也提醒現世的安穩得來不易,尤其是在這個戰火未曾停止的現代。
風獅爺
最後還是可愛的風獅爺。明明是辟邪物,很威武的,卻像個小孩子一樣喜歡吃糖果。若顯靈了,則會被穿上威風的紅色披肩(怎麼還是很像小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呀XD)。穿梭在這裡的景點中尋找大大小小的風獅爺也是種樂趣,我沒有集滿金門的每一個風獅爺,但有特別到了老爸舊家附近的那一尊,摸摸他,那童趣的外型總讓人覺得親近。知道遙遠的金門有他保祐著我與家人平凡快樂,這種感覺似乎有點像故鄉。
旅行時間:2016/02/26-02/29
記錄時間:2017/02/01
沒有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