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牧人生,這部奧斯卡獎最佳影片,我是先看了原著才看電影。
我一直很嚮往類似游牧人生裡,住在車上隨遇而安、自由的姿態。曾經有段時間,喜歡在網路上看著獨自一人,開著車子或騎車到荒郊野外,生營火,煮飯吃,不說話只有柴火啪喳啪喳的影片。
書裡的游牧人生是報導文學,由一名記者紀錄他對美國「游牧人」們的訪問,以及實際參與他們的生活,書裡語調平實,大多時候忠實呈現游牧生活的樣貌。我猜作者的確想批判一些事,透過游牧人的生活、話語、他們看的書、以及背後的價值觀呈現。
例如,作者提到亞馬遜如何在假期前僱用大量這些住在車上的人當臨時工,做極度機械性的工作;為了錢與自由,這些游牧人還是得吃止痛藥、忍著身體的傷完成。游牧人說:這些假期禮物,只是把世界各地生產出來的垃圾,變成放在家裡的垃圾。游牧人不需要擁有這麼多物件,但卻需要擁有這分工作,才能勉強繼續生活。即使不想,這些人還是得參與資本主義的遊戲。這裡很多人都是本來都是中產階級,一直安分的遵守遊戲規則,卻還是在年老的時候掉了出來。
書裏也提到社會制度對這些游牧人的排擠,住在城市裏頭最擔心的就是被警察敲車門盤查趕走。白人的臉孔可能是讓游牧人生可以維持的必要條件,作者有提到,這些游牧人幾乎清一色都是白人,可以想像在這個對有色人種帶著偏見的國家,一個黑人單獨住在車上,會遭受多少不公平的對待。
---
電影裡的游牧人生,則是帶著詩意的心靈旅程。如果說書裡是在說游牧人的整體樣貌,電影則是很個人化的,探討一個個體,開車上路時內心的幽微情感。女主角有好幾次可以選擇回到美國夢裏,但最後還是開車上路;途中認識的游牧男子,卻回到房子裡,繼續過著美國人生。電影描述了兩個人各自的人生經歷,如何造就了不一樣選擇。
電影裡頭,游牧人的在社會上碰到的困難被輕描淡寫地帶過了;或許導演更想談的,也可能是更困難的,是如何面對自己的心。
如果說看過原著,會對游牧人生現實的困難感到退縮,看完電影又會覺得,沉重的心,有時可能真的只有大地可以承載。
或者說,大地永遠如此公平無私的對待每一個個體,永遠是一樣的炙熱或寒冷、一樣的沙漠或草原。無論物質上是富足或一無所有,世俗成功或是失敗,乃至於心靈的豐盈或貧乏,一旦上路了,就無好也無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