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以過得更快樂
面對「你快樂嗎」這個古老的問題,我們總想在「快樂」與「不快樂」間選擇一個答案,但這暗示自己快樂與不快樂間有個清楚的界限,而我們總會在兩邊其中一邊。這種觀點引來一個錯誤的想法:若我們現在是不快樂的,藉由「達成」一些什麼,將讓我們變成快樂的人。
《更快樂》一書則告訴我們,快樂與不快樂不是二分,我們不會因為達成什麼事,就變成永遠快樂的人。但不管我們現在的狀況如何,我們總是可以做些什麼,讓自己變得「更快樂」一點。這本書教我們,那些讓我們更快樂一些的事情長什麼樣子,並鼓勵我們主動地去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。
四種人生態度
本書提及了四種人生態度,根據對「未來的好處」以及「當下的好處」,這四種人生態度的分布如下。
- 享樂主義者:只追求當下的快感,而不考慮將來,最後發現感受到的樂趣在一段日子後下降。
- 拚命三郎:為了未來犧牲現在的樂趣,以為「完成」什麼成就以後,就能快樂了。卻在完成目標以後,又看到下個目標,一輩子都在追求遙不可及的未來。
- 虛無主義者:感到人生無意義,無論是現在或是可見的未來都看不到快樂。
在我們選擇生活方式時,我們教育告訴我們要排除「享樂主義」這個選項,因此大多數人進入了「拚命三郎」模式,從小到大與人競爭,不斷追求成就感,卻不知道終點在哪裡,正是莊子所感嘆的:
一受其成形,不亡以待盡。與物相刃相靡,其行盡如馳,而莫之能止,不亦悲乎!
直到有一天對這種不知道終點的遊戲感到厭倦後,就自然的變成虛無主義者。作者認為,這是最糟糕的選擇,因為既沒有得到當下的樂趣,也不覺得所做所為能讓我們擁有更好的未來。
我們的人生往往就在這幾種心態之中漂移,因為我們的認知有了謬誤,以為「當下的樂趣」與「未來的意義」不可兼得,但本書認為這個選擇是存在的,而且是帶領我們「更快樂」的指南:
- 樂觀主義者: 人生不是在「現在快樂」或是「以後再快樂」中二選一(享樂主義、拚命三郎)、或是什麼都不選(虛無主義)。我們要要想,要如何才能兼顧當下與未來的快樂?樂觀主義者了解,我們並非總能同時兼顧當下與未來,有時候就是要為未來暫時犧牲現在,有時候就是需要好好休息享受當下。但若現實的工作無法兼顧現在與未來,我們還是可以主動地在兩種活動中平衡。
快樂是:樂趣加上意義
樂趣是現在的好處,而意義是未來的好處。
當我們只追求當下的好處,是享樂主義者,必須面對享樂後的空虛。當我們只追求未來的好處,當個拼命三郎,則會勞碌一生、不知其所終。虛無主義者則對人生完全沒有目標,也不在乎現在在做的事情。不喜歡正在做的事情,也沒有想變成的人。
作者認為,快樂就是同時擁有樂趣和意義,就是學習如何當個樂觀的人。
在找尋樂趣與意義時,要注意質與量。寫作讓我兼具樂趣與意義,但不代表我要每天振筆疾書三小時。雖然家人在人生中佔有重要地位,不代表要每天與家人共度八小時。
有個練習是記錄日常活動的意義、樂趣、與每周時間,並評估我們是否要增加或減少從事這些事情的時間,讓我們更快樂。
設定目標是擁有快樂的手段
設定能夠讓自我成長目標,但要明白目標和快樂之前的關係:
- 達成目標,會有成就感,會提高個人成就,但不會讓你永遠快樂。
- 你還是要設定目標,因為有明確的目標,才能讓人無牽掛的享受當下。不知道要去哪裡,只要遇到岔路,就會進退兩難,覺得怎麼選都不對。
- 目標是快樂的手段,讓追求目標的過程為我們帶來樂趣。
- 「希望活得更快樂的人,最好專心追求下面兩樣東西:能得到成長、建立人脈、貢獻所長的目標,而不是獲得財富、美貌和名氣的目標;趣味盎然且意義重大的目標,而不是被迫追求的目標。」
- 我們的快樂程度取決於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情在一天之中佔的比例。設定目標去做想做的事情,可以避免自己受到外在力量的擺布。「一生太短,時間大概只夠我們做想做的事情。
書中提到的一些可實際操作的快樂技巧
- 設定目標,挑戰自我,即使別人沒有要求我們這麼做* 承擔更多責任
- 多做一些工作中覺得有啟發性的事情
- 建立學習計畫
- 我們通常無法馬上大改變,因為有來自內在與外在環境的壓力,但我們絕對可以主動安排有樂趣和意義的小活動,當做大改變前的試水溫
- 想像未來的自己回來現在,他會給自己什麼快樂建議?更健康?多寫作?多和家人朋友相處?
- 回憶自己幫助他人的過程
- 簡化生活,我們無法什麼都做,要放棄一些不必要的活動。
最後,我想引用書裡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:
沒有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