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句話總結:理解壓力的負面作用,同時也對壓力抱持正面看法,將壓力反應視為身體準備迎接挑戰,就能讓我們更健康快樂,也更有意義感。
Bonus: 這不只對『適度的壓力』有用,對焦慮症等級壓力也同樣有用,甚至更為重要。
作者的難題
知道這本書,是從一個 Ted 演說開始。演說的主題是如何讓壓力幫助你。
作者一開始告解:關於壓力,他之前做的事情可能錯了。以前,他總是和大家說,壓力會造成疾病、死亡,我們應該減少壓力,直到他發現了一個新的研究,巔覆了作者的認知。
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?
本書開頭講了神經解剖學者泰勒的真實故事:因為中風,泰勒暫時失去了語言思考能力,當獨自一人時,她感到完全孤單,只有心臟的脈動聲。她失去工作記憶,很多簡單的事情都無法達成,再也不能在思緒裡時光旅行,失去了過去四十年大腦編寫的自我認同。
聽起來很糟,但出人意表的是,沒有了內心碟碟不休的聲音,泰勒開始感到安慰與幸福,進入了她所說的夢幻之地。從中風中復元後,泰勒相信:是管理好內在聲音,才能擁有健康心智。
的確,你的心情是由你的內在想法決定。所以當你身處歡樂派對,還是會受到心中一閃而過的苦澀念頭影響。雖然『活在當下』似乎是屏除煩惱的解方,但思緒的漫遊極其根本,是我們的預設狀態。人類的演化不是為了「活在當下」而活著,真正的挑戰不是避免內心的自我對話和負面狀態,而是不要被他吞噬。
自我對話讓我們可以反省過去、可以回應當下並預演未來。但當我們陷入苦惱時,內省所造成的傷害往往多過於好處。
當大聯盟投手自我懷疑,開始在比賽中拆解自己的投球機制,反而會破壞自己經年累月形成的自動化投球(投球失憶症)。
不斷反芻的小對話會分割我們專注力。
負面語言流讓我們不斷發出戰或逃的訊號,成為慢性壓力。
內在對話的壓力改變我們的表觀基因組,讓發炎基因表現較為強烈
本書介紹了幾種更好的自我對話技巧。
拉開距離:從較遠距離和思緒互動,無論是空間上的距離(將心智的攝影機拉遠),或是時間的距離(未來10年後不在意的事情現在就不需在意)。
經驗常態化:你所經歷的一切,並不獨特,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。就算多麼不悅,就是人生的一部分。仔細想想,人的煩惱,無論多特別,都有某個層級的普遍性。當明白自己的煩惱並不特別時,反而有種解脫。
用正確的方法和朋友談論情緒:與他人談論自己的負面情緒,如果只是為了得到支持,滿足情感需求,不會幫助我們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復原。共同芻思引發負面情緒的骨牌效應,關心我們的人鼓勵我們談論負面經驗,導致我們更加沮喪。
我們應該釋出要對抗小對話的意圖,請別人給予建議並採取行動,而不是單純尋求情感支持。可以在不同領域找到不同的對象來幫忙我們。
反之,如何幫忙別人? 當朋友對方明確想要控管內心對話,可以直接給予建議,否則可以給予隱形支持。所謂的隱形支持,指的是在不損及別人自我效能感的狀態下,給予未察覺的協助,例如:我太太總是在我工作壓力大的時候,幫忙多做一點家事,或是叫我去陪女兒看書,回想起來,這就是一種隱形支持。
創造更好的自我對話環境
我推測因為家用快篩的普及,用陽性率估計盛行率已沒有太大參考價值,因為快篩陽性的個案會浮現,但快篩陰性的個案數量並無法得知,導致真實的陽性率難以正確衡量。以下使用「每百萬人確診數 (ppm)」,來想像清零與共存的生活是什麼模樣。
先不管高峰會到多少,這波疫情過後,所謂最後共存的生活是什麼光景呢?
先以解封在前面的英國為例,解封後有好幾波疫情,但在疫情的低谷,還有約 40 ppm 的確診比例。如果我們參考英國,台灣走向逐步開放、更鬆綁管制後,在非大流行期間,最好情況是每天 1000 人左右的數字。如果維持一些管制,可能會再好一點,但回不去清零時期是肯定的。
接著是正走向解封的美國,數字和英國差不多。 就算是疫情最低的時候,也是約 40 ppm 的確診率。
紐西蘭之前沒有太大疫情,自然免疫的人少,這波高點到4000 ppm。但因為長者疫苗施打率很高,死亡人數非常低,後續要再觀察解封後低點大約在多少。但可以想像,如果不採取封城之類的限制,又沒有更好的疫苗,沒有什麼機制再回到疫情前的光景了。
所以,到了放下回到過去的執著後,現在的「緩著陸」,是什麼狀況呢?但考慮台灣和紐西蘭一樣缺少自然免疫的人,人口密度又高,第一波疫情達 4000 ppm (約每天94,000人) 可能是個不算非常悲觀的天花板。因為仍有疫情相關的限制措施,確診人數會被壓制,但會被壓在多少,就要看政策了。
如果說壓在約 1000 ppm 左右,每天約有2.35萬人確診,要達到陳時中推測約15%感染,大概需要 150 天,這個周期可能是其他國家的 1.5 到 2 倍。如果壓得更低一些,疫情過去的所花的時間就要更長,考驗人民防疫的耐心。從政策的角度,應該是要在醫療量能夠的前提,讓一波疫情更快過去。
但即使過去了,還是會有第二波、第三波,這是要認清的事實。當病毒已在社區,是回不去之前 0.1-1 ppm的時光的。
如果壓得更好,有沒有可能會停留約 500 ppm,每天 10,000 出頭的悶燒狀態?這樣疫情,大約等同解封的英國疫情日常,但是避免了大爆發,這也就避免了可能因為醫療資源不足導致的死亡。但壓致疫情,代表的是有限度的自由,到底其間的平衡點在哪,考慮的因素真的很多呀。
英國 7/19 後,每日確診率的發生次數 [2021-07-19 - 2022-04-24]。平均確診率每百萬人 876。
備註一下其他國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