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句話總結:理解壓力的負面作用,同時也對壓力抱持正面看法,將壓力反應視為身體準備迎接挑戰,就能讓我們更健康快樂,也更有意義感。
Bonus: 這不只對『適度的壓力』有用,對焦慮症等級壓力也同樣有用,甚至更為重要。
作者的難題
知道這本書,是從一個 Ted 演說開始。演說的主題是如何讓壓力幫助你。
作者一開始告解:關於壓力,他之前做的事情可能錯了。以前,他總是和大家說,壓力會造成疾病、死亡,我們應該減少壓力,直到他發現了一個新的研究,巔覆了作者的認知。
本書開頭講了神經解剖學者泰勒的真實故事:因為中風,泰勒暫時失去了語言思考能力,當獨自一人時,她感到完全孤單,只有心臟的脈動聲。她失去工作記憶,很多簡單的事情都無法達成,再也不能在思緒裡時光旅行,失去了過去四十年大腦編寫的自我認同。
聽起來很糟,但出人意表的是,沒有了內心碟碟不休的聲音,泰勒開始感到安慰與幸福,進入了她所說的夢幻之地。從中風中復元後,泰勒相信:是管理好內在聲音,才能擁有健康心智。
的確,你的心情是由你的內在想法決定。所以當你身處歡樂派對,還是會受到心中一閃而過的苦澀念頭影響。雖然『活在當下』似乎是屏除煩惱的解方,但思緒的漫遊極其根本,是我們的預設狀態。人類的演化不是為了「活在當下」而活著,真正的挑戰不是避免內心的自我對話和負面狀態,而是不要被他吞噬。
自我對話讓我們可以反省過去、可以回應當下並預演未來。但當我們陷入苦惱時,內省所造成的傷害往往多過於好處。
當大聯盟投手自我懷疑,開始在比賽中拆解自己的投球機制,反而會破壞自己經年累月形成的自動化投球(投球失憶症)。
不斷反芻的小對話會分割我們專注力。
負面語言流讓我們不斷發出戰或逃的訊號,成為慢性壓力。
內在對話的壓力改變我們的表觀基因組,讓發炎基因表現較為強烈
本書介紹了幾種更好的自我對話技巧。
拉開距離:從較遠距離和思緒互動,無論是空間上的距離(將心智的攝影機拉遠),或是時間的距離(未來10年後不在意的事情現在就不需在意)。
經驗常態化:你所經歷的一切,並不獨特,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。就算多麼不悅,就是人生的一部分。仔細想想,人的煩惱,無論多特別,都有某個層級的普遍性。當明白自己的煩惱並不特別時,反而有種解脫。
用正確的方法和朋友談論情緒:與他人談論自己的負面情緒,如果只是為了得到支持,滿足情感需求,不會幫助我們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復原。共同芻思引發負面情緒的骨牌效應,關心我們的人鼓勵我們談論負面經驗,導致我們更加沮喪。
我們應該釋出要對抗小對話的意圖,請別人給予建議並採取行動,而不是單純尋求情感支持。可以在不同領域找到不同的對象來幫忙我們。
反之,如何幫忙別人? 當朋友對方明確想要控管內心對話,可以直接給予建議,否則可以給予隱形支持。所謂的隱形支持,指的是在不損及別人自我效能感的狀態下,給予未察覺的協助,例如:我太太總是在我工作壓力大的時候,幫忙多做一點家事,或是叫我去陪女兒看書,回想起來,這就是一種隱形支持。
創造更好的自我對話環境